長征的起因—反“圍剿”的失敗
1933年9月,蔣介石對革命根基地發動了第五次軍事圍剿。紅軍在博古、李德(共産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的錯誤指揮下,先是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繼而又犯了防禦中的保守主義的錯誤,中央紅軍作戰幾年,節節失利。在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紅軍(紅一軍方面軍)主力被批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突圍轉移,向紅二、六軍所在的湘西進軍,開始長征。
艱難的路途—爬雪山 過草地
紅軍的最初計劃是從南線突破粵軍的封鎖,到達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由于當時臨時中央的領導者,在指揮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和突圍的時候,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且将各種儀器均随軍攜帶,導緻行軍隊伍緩慢。紅軍雖然英勇作戰,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但是自己也損失慘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時,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出發時的8萬餘人已經銳減至3萬餘人。而且這時國民黨已判斷紅軍将沿湘桂邊境北上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戰略意圖,調集重兵,企圖把中央紅軍一網打盡。在這革命的危急關頭,在毛澤東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紅軍改變了原先的戰略計劃,決定争取主動,向敵人防禦薄弱的貴州前進。12月,紅軍在占領通道城後,立即 進入貴州東部,一舉攻克黎平,強渡烏江,把國民黨的追剿軍甩在烏江以東和以南地區,于1月7日占領黔北重鎮遵義城。
重大的轉折—遵義會議
1、主要内容:
(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決議,委托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中去讨論;
(3)常委中再進行分工;
(4)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而周恩來同志是黨内委托的對于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5)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确主張。
2、會議意義: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确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領導,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甯主義的軌道上來。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曆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最後的勝利—會甯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甯勝利會師,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是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從此,開始了由國内革命戰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戰争的轉變,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階段。長征,它将成為人類曆史上堅定無畏的豐碑,它永遠是銘記着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紅飄帶。
啟示紅軍長征勝利的光輝曆史,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長征的勝利是黨的領導的勝利,黨的堅強領導核心和正确指導理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成功的首要條件,是我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取得新勝利的根本保證。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的實踐,是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經驗。全面貫徹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決維護黨的領導核心,是我們事業成功的最根本保證。
文字:姜鵬飛
排版:姜鵬飛
責任編輯:李燕
指導老師:楊雨萌
太阳集团1088vip團總支|學生會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