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産生原因:
1、日本帝國主義蓄謀侵略中國由來已久。
2、九一八事變(1931年,沈陽)。
3、一·二八事變(1932年,上海)。
4、華北事變(1935年)。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一二·九運動(1935年12月9日,北平),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途中,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窯會議(1935年12月17日确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發出了《關于通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明确地提出逼蔣抗日的方針),與東北軍、西北軍實際上達成聯合抗日的協議。
重大轉折點—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谏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國策、停止内戰一緻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毅然在臨潼對蔣介石實行“兵谏”,扣留來陝督戰的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提出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逼蔣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内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基礎。
西安事變後停止了内戰,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統一戰線,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緻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項要求、四項保證》。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戰線巨大意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争中得到了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争的勝利。
啟示意義
1、隻有始終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統一戰線才能夠沿着正确方向前進。
2、隻有堅持愛國主義,才能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 。
3、隻有堅持大團結大聯合,才能凝聚廣泛力量,保持一緻性和多樣性的統一,才能畫出最大同心圓。
文字:文飛揚
排版:文飛揚
責任編輯:李燕
指導老師:楊雨萌
太阳集团1088vip團總支|學生會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