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将非物質文化遺産内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加強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科體系和專業建設。2023年12月8日下午,第五屆“魅麗涉外”文化藝術節系省級一流《湖南民歌研習》特色課程,特邀常德市音協音樂理論創作委員會會長、作曲家羅繼南、湖南文理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範險恩在音樂樓實驗劇場進行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常德絲弦創、演、唱、奏的專題講座,此次講座由《湖南民歌研習》課程負責人、公共藝術系主任彭翔主持,2020級音樂學專業大四全體學生參與。
國家非物質文化--常德絲弦照片(尹佳攝)
整場講座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羅繼南老師通過一段常德絲弦的視頻,介紹了常德絲弦的曆史、現狀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接着,羅老師展示了自己融合常德絲弦進行作曲的《生在潇湘多自豪》《說唱絲弦》《桔鄉戀歌》《我的家鄉洞庭湖》《一眼千裡》等作品,為在場觀衆帶來耳目一新的非遺經典作品體驗。羅老師将常德絲弦的代表作品《心中的桃花源》作為自己主講部分的結尾,悠揚而濃郁的鄉戀情結催人淚下,非遺的美在這一刻變得立體起來。
國家非物質文化--常德絲弦講解照片(尹佳攝)
第二部分,由範險恩老師主講,他表示:常德絲弦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但其生命力的韌勁并非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通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才變得豐盈壯碩。此外,他還将自己對常德絲弦與鋼琴進行融合創作後的曲目《印象常德》、《馬馬嘟嘟騎》、《楊柳》進行現場演繹,講解了相對應的鋼琴技巧後,他強調,對于民族文化,我們要有民族自信,要充分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美感,使音樂創作服務于廣大的人民群衆,同時,堅持民族音樂的創作,是提升自我價值、實現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國家非物質文化--常德絲弦講解照片(尹佳攝)
第三部分,兩位老師合作演繹了一首融合常德絲弦進行創作的《生在潇湘多自豪》,羅老師滄桑卻又靈動的演唱搭配範老師悅耳的鋼琴伴奏,為大家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現場掌聲不斷,歡聲不絕。最後,在我院學子的誠摯提問下,兩位老師又講到,不管是音樂創作或演唱要先學會熱愛民族音樂,要在原先的音樂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拓延出當代年青人所喜愛的值得深思的優秀作品。
國家非物質文化--常德絲弦活動合照(尹佳攝)
民間藝術一直在發展,隻有不斷融合與推廣,才能讓文化曆久彌新。此次第五屆“魅力涉外”文化藝術節系《湖南民歌研習》特色課程講座,不僅讓更多學子了解到常德絲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還為更多想要從事音樂創作的學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将思政、育人、鑄魂和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深耕于課堂。希望日後太阳集团1088vip學子能夠體會“非遺”之美,傳承“非遺”技藝,弘揚“非遺”蘊含的工匠精神,把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種子播種在雁苑沃土。
編輯:黃雷鳴 張澤鑫
責編:徐 花
審核:黃亞